凝聚侨心 汇集侨智 维护侨益 发挥侨力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市侨联   ->   侨联动态   ->   基层侨联 -->正文
三代人80年寻亲终团圆,瑞安这家人故事感动无数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0日

  80年前,1937年的某一天,瑞安高楼枫岭垟岙村的年轻人杨必宽背着竹编书笼,在大哥的相送下,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杨必宽陆续寄回过家书,告知自己的近况,可因交通不便等多方面原因,兄弟俩再也没有见过面。

  1971年,带着未能与弟弟团聚的遗憾,杨家大哥黯然离世。找到杨必宽,成了大哥儿子的夙愿,然而直至去世也因很多原因未能如愿。

  80年后,奇迹发生了。在杨家大哥的孙子、瑞籍意大利华侨杨正飞及其兄弟的苦苦寻找下,终于找到了杨必宽的孙辈。昨日,杨正飞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时80年的“寻亲”故事。

  80年前离乡再没回来

  杨正飞今年60岁,小时候常听爷爷说起过,有一个弟弟叫杨必宽,比他小7岁,1937年离开家乡,前往杭州、安徽方向,自此再也没有回来。在杨正飞的记忆中,自叔公离开家乡后,爷爷总是对小辈说“出远门的时候要回头看看家”。“爷爷老是说‘送你走的时候叫你回过头来看一下,你就是不回’,每当说到伤心处,老人家就难过地流泪,其实他是挂念出远门未归的弟弟。”杨正飞说。

  “叔公离开家乡后,曾给家里寄回过书信,大致上说他已经改名叫郑金山,娶了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叫郑有喜。”杨正飞说,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长辈们识字不多,加上地处偏远,通信不是很方便,所以就没有回信。不过在他印象中,当时收到信件后,父亲下决心要替爷爷出门一趟,按照步行一天穿一双草鞋计算需要12双,就在家做了6双草鞋,但因家中有事未能成行。

  之后,郑金山(即杨必宽)及后代又寄回过几次书信,第二次来信时间大约是在1949年,信上说郑金山病了,家里能不能来人见上一面。第三次来信,应该是郑金山的儿子郑有喜寄来的,说是要结婚,希望家乡亲人来喝喜酒。然而寄信的地址写错了,寄到高楼大京底,好在那里住着一位亲戚,家里人也算是收到了信件。

  “到底是什么时候寄来的信件,我也说不出来,只能根据信件的内容、我们这代人的年纪来推测大概时间。那时候,家里有很多孩子需要照顾,加上路途遥远,一直未能去看望。”杨正飞说,1971年,76岁的爷爷去世,临终前希望子孙们能找到郑金山和他的后代。

  三代人苦苦寻觅

  寻找郑金山,成了杨正飞父辈和杨正飞兄弟姐妹的心愿。1987年,杨正飞的二弟在杭州读书,曾去寻找过一次,但人海茫茫,又没有详细地址,只能作罢。再后来杨正飞的父亲带着未能找到亲人的遗憾去世了。如今,杨正飞已是爷爷辈的人,兄弟姐妹众多,一大家子人都希望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爷爷、父亲两代人的心愿。

  前段时间,杨正飞的两个兄弟从国外回来,大家聚在一起,又说起这个三代人的心愿,决定再次寻人。担心别人不相信,他们写了证明去村里、社区逐一盖了章,还来到高楼派出所,想着盖章打证明,被告知没有办理这种证明。不过,民警告诉他们,可以通过户籍查询,也许能查到人名和地址。

  杨正飞兄弟回忆,多年前的书信中,有“於潜”、“郑有喜”这两个关键词。民警输入名字“郑有喜”,再逐一排除,其中一个是临安於潜镇昔口村人,1943年出生,与杨正飞叔公的儿子基本相符,是不是就是他?

  分离80年后孙辈团聚

  10月15日,杨正飞与几个兄弟,驱车赶往距离瑞安400多公里外的杭州临安於潜镇昔口村。

  到了昔口村后,从该村妇委会主任口中得知,郑有喜已于5年前去世,儿子郑文忠及家人在临安工作。

  当天中午,杨正飞兄弟终于如愿见到了郑文忠、郑文妹兄妹俩,彼此核对相关信息后,确认郑家兄妹就是叔公杨必宽(郑金山)的后代。

  郑文忠说,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去世,奶奶于1989年以86岁高龄去世。多年前,他们也曾想去温州寻找亲人,苦于没有线索而作罢。在郑文忠的家中,还留着当年爷爷出远门用来存放行李的竹编书笼。80年过去了,竹编书笼依然保存完好。

  几十年的苦苦寻觅、深深牵挂,爷爷、父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杨正飞兄弟感慨万千,如果能早点找到彼此就好了。“感谢网络,如果没有省内户籍联网查询,不知道我们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多久。”杨正飞说,他们还到叔公和叔叔墓前拜祭,这几天郑文忠一家打算来枫岭,到时,大家庭终于能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