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侨心 汇集侨智 维护侨益 发挥侨力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市侨联   ->   侨界声音 -->正文
温州海外引才创业的现状和建议
来源:温州市侨联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31日

  叶绍志 杨小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作为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的鹿城人,特别是近年来接待了很多国内政府代表考察团来美参观、访问、引才,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重视。在工作之余,我们也在做相关工作的调研和思考,现在就温州海外引才创业的现状和发展作以下总结和建议。

  一、制定政策,根据实际,大同小异

  在国家“双创”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除了北上深杭作为领头羊之外,全国二三线城市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这其中包括税务优惠,待遇福利,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支持。但是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城市同质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多数城市政策缺乏区分度。海外华人作为人才储备的一大部分,往往需要具体到行业,具体到个体来做决定。由此建议:

  一是要大同:引才、创业、落地政策应该是全国性的,规范整体性政策,降低海归和创业的门槛,简化企业各种手续。各个城市的一致性意味着这些政策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增进回国人员对国内创业大环境的信心。二是要小异:增加对温州当地具体产业的宣传,海外人员选择回归的地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产业,只有到了他们擅长的产业之中,才能最大化发挥他们的作用,实现他们的价值。建立全局产业链,现在的宣传往往流于罗列当地政策、港口、交通、高校、企业等条件,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建立温州独特的优势。

  二、立足本地产业,转型深耕,努力突破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充满噪音的时代,有很多热门方向,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电商等。各地都想跟上却往往没有考虑如何结合本地已有产业优势。如果这些都从零开始,投入很大,效果也未必好。从人才角度来看,风险很大。从本地企业、产业角度来看,转型难度很大。由此建议:

  一是基于温州当地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热门方向代表时代潮流,但是一个方向上有很多可以做的小方向。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提供软着陆或者高架桥,使得已有企业、产业平稳过渡到科技附加值高的行业方向。

  二是填补认知空白,拉近彼此距离。海外人员都有各自特长和专业,却往往因为离家时间长久,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在这种形势下,盲目引进技术或者产品有成为空中楼阁的危险。所以温州市政府也有帮助海外人员增进了解,引导落地的责任。

  三是建立长远目标,耐心深耕。一个产业是需要时间培育的,不是靠引进一两个人才,创办一两家企业就可以的。应当以长期战略的态度,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建设培育一个产业,而不是东一锤子西一棒子零敲碎打试图覆盖多个的热门领域。因此政府应当着眼长远之计而不是追逐短期利益,要看产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计较一时一地一两家企业的成败得失。

  三、引进模式,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引进人才本质上是一种营销。通过观察,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仍采用最原始招聘会和宣讲会等方式招聘人才,我们更希望能看到与时俱进的宣传和引进模式,比如:

  一是讲好温州故事。多角度宣传温州城市历史、人文精神、城市发展长期规划与蓝图,让海外人才能够喜欢上温州的生活环境,愿意在这个城市打拼自己的事业。

  二是利用和创造机会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人才引进最终是和当地人才共同工作,创造财富。市政府可以通过项目巡演、技术培训咨询、子女夏令营、寻根旅行团、参观访问等方式创造机会让潜在人才供应方和需求方直接见面,建立好供需网络,让政府能够更好的发力。

  三是运用网络新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海外通联站、同行业行会、技术沙龙等,形成指数级传播,让更多的海外人才更加了解温州的人才需求与相关引进政策。

  四、人才落地,方式多样,渐进合作

  人才落地不可一蹴而就,应该寻求多种方式,实现渐进合作。

  一是海外人才和温州企业的合作方式应该更加灵活。通过顾问咨询等方式,让海外人才能以个人身份参与研发,从简单的提供讯息开始,逐渐增加接触和合作,今后从顾问的角色转为合伙人或者雇员也更加容易。同时也能降低本地企业和海外人才的合作风险,人才去企业接洽应该是轻量级而不成为某一方的负担和干扰。

  二是推动技术返乡,造福一方。我曾经回到温州与当地企业见面,感觉温州这边的软件行业底子还较为薄弱,可以考虑由海外人员组织技术沙龙,哺育当地的技术氛围。等到时机成熟,也有一定需求时,可以进行短期培训,普及海外先进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由海外人员主持技术培训,不仅能让企业以更少的开支学习到世界先进技术理念,也给政府提供了一个与海外人才沟通了解的机会,也让海外人才更加了解本地实际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五、激励机制,良性循环,长远发展

  政府引进人才要实现双赢。为了引进人才而引进人才是不可取的。以地方政府给落地企业、人才的资金支持为例,现在的情况一部分是送,一部分是无息贷款,也有低息贷款,或者入股但是规定比较好的退出条件。地方政府在宣传的时候多数强调送的部分多,比如某城市说奖励几百万,比另一个城市要多一两百万。这样容易形成不良竞争。我们应当鼓励可收回的方式。这样资金可以反复投入到不同的企业中,这里需要关注的重点有:

  一是激励机制不应当成为企业风险转嫁的手段。现在创业很火,但是要看到创业的风险很大。政府不应该承担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

  二是实际上政府没有提供给企业资金支持或者只提供过少量支持最终仍取得成功的例子也非常多。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给企业一定的压力或者拔苗助长,反倒容易失败。认真要做成的企业应该不能寄希望于免费的投资,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三是害群之马难免,如果没有相应措施,激励政策难以持续,从长远来说反倒对创业投资环境有害。

  作者简介:

  叶绍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多篇。目前在美国谷歌公司总部任高级软件工程师以及技术带头人。

  杨小刚:南京理工大学学士,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硕士。目前在谷歌总部担任高级软件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