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侨心 汇集侨智 维护侨益 发挥侨力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市侨联   ->   侨界声音 -->正文
关于做好文成县新生代华人华侨华文教育的建议
来源:温州市侨联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9日

  文成是浙江省著名侨乡。据2014年浙江省基本侨情调查数据显示,现有16.8万华人华侨旅居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国外的新生代华人华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因此,加强新生代华人华侨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更加了解祖国面貌和家乡发展情况,增进爱国爱乡之情,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县新生代华人华侨的特点

  新生代华人华侨是指第二、三代华人华侨。部分移民历史较早的华人华侨,“新生代”已经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五代。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我县新生代华人华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国外出生的新生代华人华侨。他们从小接受国外教育,大部分华文水平很低,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对祖籍国和家乡的感情比较淡漠。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办事风格均不同于国人,归属感和思想观念与老一代华人华侨差异甚大,与国内的长辈交流存在障碍,是人们俗称的“香蕉人”。他们中有一部分接受了国外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并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也有一部分华人华侨青年返回国内求学,开拓事业。另一种是在国内出生的新生代华人华侨。他们之中一部分于小学或初中时出国,已有一定的中文底子,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很快融入所在国的生活和文化。另一部分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年龄、经济等各种原因,他们仍留守国内,通常由隔代长辈抚养。据统计,仅玉壶镇小就有华人华侨留守儿童542人,占全校总人数的55.1%。

  当前,很多老一辈华人华侨不愿子孙忘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想方设法让他们学点母语。因此,越来越多的华文学校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地开办;还有许多华人华侨把子孙送回家乡,参加寻根夏令营等华文教育活动。

  二、 我县华文教育现状及成效

  作为浙江省著名侨乡,我县一直对华人华侨华文教育非常重视,专门出台了华人华侨子女入学管理办法和加分照顾政策。我县涉侨、教育等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引导华人华侨子女回乡接受教育。2009年,我县创建了省级华文教育基地——文成县实验小学华文教育基地,并与米兰华侨中文学校结为友好学校。2011年,我县成立首个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周南分营。2012年,玉壶镇侨联与玉壶镇小联合创办全市首个“华侨子女中文速成班”。

  目前,我县已先后创建华文教育基地3个,结对海内海外友好学校3对,建立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营点5个,举办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10期。据统计,近三年共为1500名华侨子女提供形式多样的华文教育活动。总的来说,华文教育成效日益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当前我县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县华人华侨子女华文教育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有:

  (一)华人华侨子女就近入学遇瓶颈。我县华人华侨子女就学的现行政策为:有户籍的华人华侨子女,就学时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没有户籍的,按照监护人户籍所在地就近安排入学。但是由于县城教育资源紧缺,目前没有户籍随监护人居住在县城的华人华侨子女,因学校“人满为患”,无法被接纳。这成为制约和影响华人华侨子女回乡学习的主要瓶颈。

  (二)华人华侨子女面临“隔代教育”和“无学籍”困境。无论是回国的“小海归”,还是国内出生的“侨留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隔代教育”。许多华人华侨子女因隔代长辈无法辅导学习,成绩与同学有明显差距,从而失去信心,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此外,“无学籍”问题,也给华人华侨子女造成很大困扰。2014年,我县出台的《文成县义务教育阶段华人华侨子女入学暂行办法》规定,因办理出国手续或出国造成年龄和就读年级不相称的,可将入学年龄适当放宽1-2年。而实际操作中,许多华人华侨子女因转居留超龄2年以上,无法办理学籍。据调查,玉壶镇小本部有275名学生持有居留证,其中大部分学生因转居留频繁出入境,完整读满一学期的仅50多人。此外,今年玉壶镇小还有12名华人华侨子女因超龄2年,无法办理学籍。“无学籍”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无学籍”学生的教材无法征订,且每学年每人650元的办公经费也无着落,学校接收这些学生要“赔本”;二是“无学籍”学生无法转学、升读初中、高中和大学。据了解,近年来我县有很多华人华侨因子女超龄无法入学,破灭了回国发展的愿望。

  (三)暑期华文教育受限难以全面铺开。华裔青少年暑期夏令营活动以“寻梦、留根、体验、传承”为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吸引了较多海外新生代华人华侨。但目前夏令营参营条件刻板,大部分华人华侨子女依然被挡在门槛之外。例如,“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要求营员必须是华裔青少年,且年龄为14-18周岁。这些前提条件,使我县大部分暑期回乡的华人华侨子女失去了参加夏令营活动学习中文的机会,暑期华文教育难以全面铺开。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华文教育难出成效。国外出生的华人华侨子女,因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民主和人权意识较强,富有个性,追求自由、平等、开放的学习方式,他们很难接受国内教条式的课堂传统教育模式。此外,老师和学生沟通困难的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四、关于我县开展华文教育的建议

  (一)加快筹建华人华侨子弟学校。结合海外新生代华人华侨的生活习性和学习特点,打造一所“侨字特色”的高品质华人华侨子弟学校,招收华人华侨子女入学,并根据他们将来出国生活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育。如减少应试教育课程,增加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家乡民俗民风以及爱国爱乡教育内容。华人华侨子弟学校可以针对国内的华人华侨子女设立全日制班,针对海外华人华侨新生代设立短期或假期华文学习班。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在现有的中、小学校设置华人华侨班,进行特色教育。建议县政府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把创建华人华侨子弟学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选址、建设时序、考核评估等内容。在建设资金上,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多元化方式,特别是要发挥侨资优势,鼓励华人华侨支持和参与学校建设。

  (二)着力破解“隔代教育”、“无学籍”等难题。留守华人华侨子女普遍存在隔代教育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2015年以来,玉壶镇试点开展“侨爱童心乐园”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华人华侨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心理抚慰、美术、象棋、手工、舞蹈、音乐等多项活动,帮助孩子学习,促进健康快乐成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建议县政府积极创造条件,更多的引导部门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和推广类似的“侨爱”活动,让快乐学习走进华人华侨子女家庭。此外,超龄2年不能办理学籍,为我县制定的地方性政策,其他地区并无此项规定。考虑当前诸多华人华侨子女因超龄无法办理学籍的现状,建议取消该项规定。华人华侨子女只需向教育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使用护照号码或居留证号码,均给予登记入学、注册学籍。

  (三)放宽华人华侨子女参加夏令营的前置条件。生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1-6岁,此后随年龄增大学习能力逐步减弱。目前“亲情中华?汉语桥”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营员招收年龄限定为14-18周岁,这显然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综合考虑夏令营营员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语言等因素,建议“亲情中华?汉语桥”夏令营活动营员招收年龄放宽至12-18周岁。同时考虑到海外华人华侨子女学习中文的共同需求,建议县政府、县侨联外侨办向上级部门呼吁,取消夏令营营员必须是华裔青少年身份的限制,将夏令营覆盖面扩大到长期在国外居住的华人华侨子女,让暑期华文教育更加普及和深入。

  (四)合理设置华文教育课程。刻板、枯燥、单调的课堂式中文教育模式,只会让海外新生代华人华侨对夏令营等华文教育活动感到生厌,从而失去学习中文的兴趣。夏令营活动安排的汉语课较多,孩子们难以接受,出现了厌学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建议今后的华文教育活动尽量减少汉语课程,多安排一些趣味性和民俗性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玩乐中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建议县政府、教育部门尽可能创造条件,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华文教师队伍,组织华文教师外出学习其他华文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逐步提高我县华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华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育,更肩负着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一项有利于中华民族振兴,有利于华人华侨社会发展,有利于侨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华文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相关学校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各涉侨单位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力推进,更需要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和华社侨团的大力支持。希望全县上下能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我县华文教育工作,增进海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爱乡情怀。(文成县)